文章标题:追慕雪枫将军
彭雪枫将军是镇平人,更是镇平人的骄傲。
如今,来到镇平县城,无论走城南或是城北,都能看到将军故乡的印迹。城南是雪枫将军出生之地——七里庄彭雪枫故居,城北是雪枫将军纪念馆,城里边还有将军路、雪枫路、雪枫中学等地方,故乡人以各种方式怀念这位从镇平走出去的“上马能打仗,下马写文章”的一代名将。
从小到大,每次经过县城北边,总会远远望望那尊铜像,他那挺拔的身姿和从容的微笑也总能让人心生敬意。小时候,好奇地指着铜像问大人“那个人是谁?”有了孩子后,他们同样好奇地问“那个人是谁?”我们就会像父辈一样认真地告诉他们,给他们讲他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颂着将军的传奇人生,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将军的家国情怀,一代一代地追慕着将军的儒雅风骨。
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将军的戎马一生是在1990年春天。那时正上小学五年级,毫不知情的被老师集合到一辆解放大卡车上说是要进城,一群没怎么进过城的孩子们兴奋异常,虽然并不知道要去那里干什么。大卡车在公路上颠簸几十分钟后停在了郊外一个荒凉的建筑前,门口立着一尊铜像,后面是一栋有着圆顶的房子。下车后,老师才告诉我们这里是彭雪枫纪念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那是第一次听到彭雪枫这个名字,之前最多是从老人们那里听说过“老彭先儿(彭禹廷)”的故事。
仔细想想那次参观应该是记忆中第一次春游或者叫爱国主义教育。在那些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前,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初次了解到彭雪枫将军,了解到那一段战火岁月和抗争历史。对于我们来说,走出村子来到城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心里想的可能会更多更远些,亦如当年那个品学兼优的彭修道。
彭雪枫于1907年9月9日出生于镇平县七里庄,乳名隆兴,学名修道。彭修道自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9岁考入镇平县城仓房初级小学读书,12岁也就是“五四远动”爆发那一年被督学举荐到察院高小读书,并写出了《李自成打梁寨》、《和家姐谈“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文章,名震镇平。但就当他在学业上崭露头角的时候,却因家庭遭遇灾荒而失学。很多时候,人总是在绝望中迎来机遇和转折,尤其是那种执着追求不放弃的人。
1921年,14岁的彭修道收到在天津教书的伯父彭延庆的邀请,前去天津南开中学当旁听生。告别小小的镇平,来到繁华的天津卫,扑面而来的大都市气息让彭修道大开眼界,也打开心灵,重新认识这个时代和社会。1922年底,彭修道的命运再次转折,被五叔彭禹廷带到北京城,先后就读于育德中学、汇文中学。在这里,他勤奋上进,却不失儒雅浪漫,学习之余在帝都的枫叶林中展示着才情,也萌发出那个闪亮的名字——雪枫;在这里,他读到了《新青年》、《雨丝》,知道了鲁迅、李大钊;在这里,他的思想和认识发生着深刻地改变 ……
1926年,19岁的彭雪枫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中共党员,从此翻开他人生新的一页。他先后辗转天津、烟台、上海等地开展党的工作,也在磨练着自己的意志和品格。1930年,23岁的彭雪枫来到红色的摇篮——上海,找到了中央军委,见到32岁的周恩来。同年5月,他揣着党的机密文件和军委领导的嘱托来到湘鄂苏区,正式开始了戎马生涯。12月,在江西永丰县,他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毛政委(毛泽东),此时他已经是红三军团六师政委。从1931年至1933年,彭雪枫作为二师政委参加了四次反围剿战斗,昔日的才情少年已经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1934年,作为红军中央军委第一纵队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彭雪枫开始了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他又回到红三军团任五师师长。
1936年10月,彭雪枫被毛主席派往山西前线与阎锡山谈判。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合作,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彭雪枫前往故乡河南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当时豫皖苏是新四军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还创办了拂晓剧团和《拂晓报》。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央重建新四军,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改为新四军第四师,34岁的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直到1944年以身殉国前,彭雪枫带领四师健儿转战豫东、安徽、江苏等地,歼敌无数,战功卓著。
1944年9月11日凌晨6时将星陨落夏邑县八里庄,一代名将彭雪枫走完了他辉煌的三十七个春秋。1945年2月,在召开追悼大会前,洪泽湖畔下了一场千年不遇的大雪,天地同悲,送别彭师长……
雪白千里,枫红万年。
清明时节,在雨后的阳光中再次来到雪枫纪念馆,蓝天白云下将军的铜像显得更加挺拔。陆陆续续有群众在铜像下祭奠,只见一位老者带来水果和鲜花摆放在基座边,随即后退几步朝将军鞠躬作揖,然后默默地转身离开。此情此景,赶紧跟随老人的节奏,朝着铜像深深鞠了一躬……
作为将军故乡的人,每每提及将军生平,自豪感和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每次在老照片上看到不同时期的将军英姿,也总会感到非常亲切,觉得他从未走远,一直在我们身边。
如今,培育将军的这块热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只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都不能挥霍,哪怕是一点点。